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热土野望 > GP业绩伪概念指南

GP业绩伪概念指南

热土投资 | 2020-03-11
热土投资_GP业绩伪概念指南 扫码用手机看
摘要:

我们经常会听到哪家GP有多少个项目获得下一轮融资,上市了多少个项目,退出了多少个项目,有多少个独角兽项目,这是大家多年来已经习以为常的GP公关话术之一,但这些数据有多大含金量呢,对于我们筛选GP用处有多大呢,且听野望君为您一一道来。

     2018年以来,随着募资大环境骤然收紧,GP们的业绩被迫进行大洗澡,过往机构只提自家明星项目,不提整个基金回报,不提DPI,只提IRR的做法不灵了,整个LP群体的认知在迅速成长,GP的公关做得再好,投前还是要先看看这些年真实的回报情况才靠谱,甭管是骡子还是马,先拉出来溜一圈。

     IRR、DPI这几个词近来大家都提的挺多了,本次不做详细,今天更多的是提提一些过往大家喜欢用来作为业绩佐证方面的伪概念,其中有些看似有理,其实就是瞎扯淡,有些则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伪概念一:上市率

     在上市了多少个项目这个问题上,野望君见过不少机构在这里面掺杂了新三板挂牌的项目,但新三板由于自身原因缺乏流动性,很多项目挂牌后没有成交量或成交量很少,机构其实很难将其持有的项目股份减持退出,很多项目GP们只能一路从挂牌跟到了摘牌。其次,野望君也见过有机构把上市前已经退出的项目放到已上市项目名单中,大家知道,通过回购或转让的方式退出获得的回报往往与通过二级市场退出的回报差异较大,当然现在上市破发的项目比比皆是,但过往项目上市在投资人印象中明显是赚钱效应,所以机构这类做法颇有鱼目混珠的意思。

伪概念二:退出率

      简单的讲,比如过往投资了300个项目,已实现退出60个项目的退出,退出率20%,跟市场的数据一对比,好像还不错,逻辑上退出率越高收益也越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里面应该更近一步进行细化分析,所有退出项目里头,上市的项目占比多少,并购或转让的占比多少,回购的占比多少,不同类型的退出收益差别往往比较大,另外上市不等同于退出,如果是在A股上市的项目,按现在的减持政策,一般没个好几年没法完全退出,更别说持股占比大的机构了,因而投资人应该看的是每一类退出里头到底实实在在回来了多少钱,合计回来了多少,什么时候回来的。有点眼熟了吧,其实已经差不多变成DPI数据了

伪概念三:死亡率

      同理,死亡率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机构之间的死亡率不具备直接对比性,大家深耕的行业不一样,对应的赔率、胜率不一样,互联网是个高赔率、低胜率的领域,从策略上,投资这个领域的机构不少都喜欢通过加大投资数量来覆盖高赔率的项目,最终呈现的必然是高死亡率,但只要退出一个项目就能带来不错的回报,足以覆盖基金的成本,甚至获得超额回报,红杉、经纬其实都是这类玩法,死亡的项目不少但不妨碍人家为投资人切切实实赚到钱了,成为行业的大白马机构。反之,如果GP深耕的是高胜率、低赔率的行业,比如医疗、制造业等,机构投的项目不多,每个项目能带来的回报有限,更多依赖的是多个项目的退出回款,这时项目死亡率一高,那这个机构的业绩就值得担忧了。野望君曾听到有机构说自己一百多个项目组合里头,全损的只有不到五个,虽然他们做的制造类、科技领域的投资,属性上偏高胜率,但如果真能做到这么低的死亡率也算相当不错了。

      除了不同机构的死亡率比较问题,还有一个点是大家没怎么关注的,那就是半死不活的项目咋算。举个栗子,野望君曾尽调过一家互联网企业,看着好像还在运作,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成长空间,公司几次转型失败,项目既上不了市,企业主本身也没啥实力回购,股权份额在市场上转手出售更无人问津,GP只能眼睁睁看着企业的江河日下,慢慢步入价值消亡的通道,但在GP的基金项目名单里,对应的价值还以最后一轮融资作为参考,既没调估值,也不按成本价算,更别提Write-off,毕竟基金的账面IRR门面还是要的。当然,项目活着就有希望,说不定守到了什么行业风口或者政策红利,项目又在资本市场活过来也不一定,毕竟投资是要有信仰的嘛。题外话,野望君是豆瓣的忠实粉丝,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必先看豆瓣评论,但豆瓣这些年的业务拓展和资本变现着实不易,对于这个被打上佛系标签的互联网公司,估计当年买入的机构都颇有些绝望了,去年腾讯音乐战略入股豆瓣FM,希望最后能有个粉丝和投资人双赢的局面出现吧。

伪概念四:项目进入下一轮融资的比例

     这个概念一般用于投早期互联网项目的GP们比较合适,项目需要烧钱扩张,而且要烧好多轮,概念吸引人、名气响的项目融到C、D、E、F、G轮,愣是没上市的也有不少,组合里多数项目迟迟没上市,这时拿自己有多少个项目拿到下一轮融资来证明业绩,也算个凑得过去的凭证,基金估值表也好看一些,能融到下一轮也算是经过市场同行的认可,但这里头估值的合理性有多高,其实很难说的准。讲个市场上广为流传的笑话,有些项目的投资方A、B、C、D轮的规划都做好了,就差个天使轮的资方入股了。所以独角兽是应该同理看待的,毕竟这些年里一级市场泡沫化太严重了,创投圈的估值自成一脉,估值体系并不受二级市场认可,真到上市了,估值倒挂往往是常态,Uber和WeWork是这方面国际化的反面教材

尾声

     说了这么多,也是希望投资人能意识到要弄清楚一家机构的难度其实并不会比弄清楚一个项目简单。2019年以来大家提的最多的就是DPI了,好像把GP们的DPI拉出来对比下就知道怎么投了,但其实IRR也好、DPI也罢,很像一个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要知道营业收入和利润这事情其实也是可以操作调节的,特别是过往的业绩往往有其独特时代背景,IRR、DPI同理,不理解数字背后的机构的业务逻辑和市场背景,仅仅看这么几个财务指标就投了,最终不免得被现实无情地打脸,以前的业绩也仅仅说明了过往了,没法完全代表未来,要真正弄清楚一家机构当下时点值不值得投确实难,投资非坦途,恰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019年大家都在说“我好难”,2020年也是个开了个好难的头,未来的路,让我们共勉之。


粤ICP备18041071号